“商业街路口的井盖破损,已拍照上报!”日前,外卖骑手唐云在配送途中发现路面情况,立即向社区反馈。社区工作人员15分钟内抵达现场设置警示标识,很快完成抢修。这是淮南市八公山区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日常一幕。
从“歇歇脚”到“安个家”,从“单向服务”到“双向奔赴”,新就业群体变身流动网格员,织密了基层治理网。自2024年底首个“骑手友好社区”落地以来,八公山区组建“骑手议事会”,建成21个“暖新驿站”,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,在温暖快递员、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的同时,也让他们从“局外人”变成“当家人”。
8月3日一早,外卖骑手李军走进八公山区新庄孜街道团结社区的“暖新驿站”里,给电动车充上电后,就熟练地从驿站的冰箱里拿出一瓶冰镇矿泉水。驿站墙壁上悬挂着“骑手友好路线图”,详细标注着各小区出入口、充电桩位置等,这个创新便源于李军在“骑手议事会”里提出的建议。
在定期召开的“骑手议事会”上,社区收集着大家伙儿对环境卫生、城市管理、小区治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。针对骑手反映的“找路难”问题,社区通过在小区公示“骑手友好路线图”,一目了然,配送时长平均缩短了5分钟。
“他们熟悉城市每个角落,提出的建议精准又实用。”团结社区党委书记马媛媛说,今年以来,骑手们累计上报各类问题11条,办结率达100%,已然成为基层治理的“合伙人”。
依托职业优势,八公山区聘请10多名外卖员、快递配送员担任“流动网格员”,他们走街串巷时化身“移动探头”,协助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。
外卖员宋会全就曾在派件时发现一处消防通道被堵塞,及时上报社区后推动问题整改。“现在看到路面坑洼、路灯不亮,都会下意识记下来。”他说,这种社区“主人翁”的感觉让工作又增添了一份意义。
在八公山区,新就业群体与社区的互动早已超越“服务与被服务”的关系。在一场以“‘骑’心共治”为主题的座谈会上,骑手们提出“增设电动车临时停车位”“将骑手子女纳入暑托服务”等12条建议,全部被纳入暖“新”计划。在社区“暖新驿站”的骑手“心愿墙”上,“想要防暑降温用品”“希望加强技能培训”等诉求,也陆续得到满足。
记者 柏松 通讯员 胡捷